close

情趣用品

  教育規劃是完全的個性化範疇,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孩子的特點迥異。開始反思之前參與的公開演講和多微信群大規模分享是不是真的有價值,還是在給聽眾徒增焦慮。

  解決個性化的問題,需要有針對性的解答。半年多,先後有了70多次面談,還有很多朋友在等待會面。最有趣的是80%的談話對象是我工作中接觸不到的家長群體,孩子3歲的、2歲的、甚至襁褓中的。

  和我日常工作中所接觸的家庭一樣,這是一群高知識程度的社會精英,大部分有海外求學或生活經歷。特殊的只是更年輕,他們是80、85后的新新家長。

圖片來源於網路

  教育方式的選擇並沒有對錯,但由於孩子的成長是一次性的,家長難免會產生疑問:如果我給他選擇了另一種教育,他會不會更好?

  1.最短的面談

  全程對話僅15分鐘,面談者表示已經獲得了滿意的答案,無需佔用更多時間了。

  夫妻兩個是投資領域的名人,兒子在讀一所學區房已經賣到30萬/米的名小,家庭教育計劃是兒子研究生階段才選擇留學。這個在社會中位於金字塔尖上的家庭,某日驚覺圈子裡的朋友不是把子女送到國外就是已經轉到國際學校了,發現在自己的社交圈子裡已經沒法跟別人談子女培養了,因為大家選擇的道路截然不同。

  「我兒子成績特別好,是全年級第一、升旗手、班幹部;小學搞快樂教育,相對多數公立學校氛圍不錯。家庭內部討論過換學校,孩子自己捨不得小夥伴兒,他的班主任也不同意轉學。我一直在糾結要不要給孩子轉到國際學校。」

  「國際教育追求的是批判性的思維,您要想做國際教育家長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孩子是自己的,選擇什麼道路都范不上證明給別人看,您說是吧。以小朋友的情況看,學習能力很強,學校的教育理念也很新。如果只是為了家長的所謂面子而強迫孩子換學習環境,肯定不科學。堅持家庭已有的升學規劃是不錯的選擇,每個孩子的優勢方面都不一樣,孩子成長忌諱攀比…。」

  「您說的跟我們想的一樣,不過沒有專家來當面肯定,還得焦慮,為了轉不轉學的事兒,我們兩口子一直睡不好覺,您這一說我踏實了,太感謝了。」

  國際教育好比公交車,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起點和方向。和傳統教育相比,它有條件讓每位乘客保持舒適和優雅,但是誰也無法預測旅途中的經歷。家庭必須慎重選擇,切莫跟風。

  2.最長的面談 

  全程超過6個小時,包括一起晚餐的時間。來了兩個家庭的四位家長。

  一家在讀公立名牌小學,一家在讀著名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讀公立的家長覺得學校人太多,老師太嚴厲,什麼都要統一,對學生個體關注嚴重不夠;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家長覺得校方把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學業太松,愛學不學沒人管,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是不是建議兩個小夥伴兒都轉學到小班制雙語學校就解決問題了呢?一個孩子是不是真的可以雙母語呢?魚和熊掌兼得的案例又有多少?

  從七十次面談的實踐經驗來看,引導習慣人云亦云的成年人去獨立思考往往會費力不討好。「你讓我自己考慮,那我找你這專家幹嗎用?」

  個人理解,行家是經驗分享者而不能替別人拿主意,尤其是選擇教育道路這種將會影響孩子人生軌跡的大問題。

  他們只看到了各自教育系統的問題,而沒有看到優勢的部分。 國際教育和傳統教育並沒有高下之分,所謂一個在培養人一個是培養奴才的偏激論調,是我堅決反對的。

  家長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先搞清楚什麼叫「最好的教育」更重要。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即是最好的教育。

  當然,只給別人信息和案例,而不去影響別人的決策,難了...

  3.行家插不上話的面談

  年輕夫婦,從初中到博士都在海外完成的,對於教育有著完整的自有理論體系。條理分明的介紹了自己家庭對於兩個孩子的長期培養計劃。3歲開始教西班牙語,5歲學編程,中國教育的問題在哪裡,澳洲的教育缺陷是什麼,美式教育的不足有哪些。

  「我們不期待學校太多,但需要更多的家庭培養空間,孩子需要最大的自由」。夫妻兩個想法不同之時還伴有階段性的精彩辯論,我多數時間只是旁聽和提問。

  我的總結:以你們家的知識水平和經濟能力,應該創辦homeschool去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北京幾家華德福學校和民辦雙語學校都是從homeschool演化而來的,初衷就源自創辦者對子女培養的特殊需求。

  任何一所學校相對家庭來說都是強勢的一方,國際學校儘管以尊重個體為前提,也依舊是講規矩的地方,對於禮儀和自我約束力的嚴格要求遠超傳統學校,絕不是很多家長想像中的那種寬鬆。

  追求極致的自由和特殊教育方式,您就在家學習好了,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養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修行,培養孩子過於技術化了,可能會失去很多樂趣。當下的社會不缺優秀的父母,希望正常的父母也能更多一些...

  4.夫妻意見不一致的面談 

  70多次會面中,年輕夫妻意見完全一致,堅決選擇小眾道路的居多。與我這種典型的70后僅僅相差了一代人,教育觀念的割裂何以至此也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梳理的。

  當然,意見相左的也並不少。一方主張傳統教育的基本功紮實,從小學會適者生存,要讀公立名校。一方不希望把孩子刻意培養成適應社會的人,而是看重孩子自身的獨特性,害怕社會磨平了孩子的特點,非國際學校不進。

  約來的目的就是看看行家到底會挺哪一方?相對來說,傾向傳統教育的媽媽居多,傾向國際教育的爸爸為主。

  當然,我發現很多家長並不了解現在的傳統教育。因為教育是這個社會唯一鴻儒大家和販夫走卒都可以隨意批判的話題。很多學齡前的家長對傳統教育有著眾多誤解,認知大多來自網上那些吐槽教育的「深度好文」。

  我會告訴這些年輕的父母要花時間自己去看學校,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去跟過來人交談,去接觸學校的招生老師,而不只是想當然的否定某一種教育方式。

  未來是一個高度關聯、無孔不入的智能世界。我們的孩子,他們面臨的環境會遠遠超出我們這代人的經驗可以理解的範疇。以往依靠智商和經驗的工作崗位早晚會被機器人替代。

  那麼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將會決定其前途,到底是追求共性的教育適合自己的孩子,還是強調個性的教育適合,得自己去思考。

  子女教育道路的選擇,實際是家長教育價值觀的考量。選擇國際教育這條非主流的成長道路,切莫葉公好龍,多了解多思考...

  結束語:沒有這些新新家長的熱情邀約,我可能永遠不會去了解學區房和電腦派位究竟是怎麼回事;不會知道南加州的華裔孩子在如何學中文;不會關注赴美生子后的國內求學路;更不會花時間去了解幼兒園階段的雙語教學方法…真誠感謝約我交流的家長朋友們!

  (轉自公眾號世青國際教育研究中心)

  掃描二維碼關注「國際學校家長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擇校內幕

                                                                                                  責任編輯:實習生甜子



以下內文出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824/23598604.html情趣睡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yestxt4vv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